苏利,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美术家协会员,山东油画学会会员,民革党员。主要讲授油画古典技法,坦培拉绘画材料与技法等课程。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作品曾多次参加由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美术家协会等组织的展览并获奖。
平凡之美,心底风景。我的画作和心路,大概可作如是观。
我的绘画,离不开这方土地。我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里。自幼喜欢绘画,闲暇时就在书本上画画儿,到现在为止画了几十年的画,虽不算勤奋,倒也坚持至今。在我的创作中,画的较多的是普通劳动者,他们是平凡的,但他们在我的心中却是崇高的。中国农民的勤劳、朴实、善良也是人所共知的,他们的这种高贵品质深深感染着我。我从农村出来,爱农民,爱人民,故画之而不厌。
在中国油画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劳动人民的形象可谓是举不胜举。农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世世代代遵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游戏规则,他们勤勤恳恳地做事,老老实实地做人,虽然得到的回报是最少的,生活水平也是最低的,但是他们却能苦中有乐。农民工这样一个独特的群体,在近几十年的社会发展中,更是起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我在作品中一直追求的就是表现平凡中的伟大,我称之为“平民英雄”。他们犹如墙角的花,生而平凡,却用自己的努力开出了属于自己的春天。平凡之人,全心全意做好力所能及的平凡之事,就能成就他们的伟大,赢得国人的尊重。我的油画《南雪日记——整束待发》和《尘烟渐去》,一幅描绘的是南方冬天大雪中整装待发的线路维护工;一幅描绘的是刚经历过洗礼的消防队员。我并非一味地拔高这些日常生活里的普通人,而是真实地描绘他们的感情,画面上的这些“平民英雄”在坚毅的目光中还夹杂着复杂的情绪,更多是生活中的欲说还休……
绘画需要多方面的修养。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如何在生活中去发现,并寻找出适合的艺术素材。题材的挖掘整理对于作品来说非常重要,也是我在创作过程当中的体会之一,题材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创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善于发现、挖掘和整理好的题材,要比拥有高超的绘画技巧更难。因为技法是可以通过锻炼和学习学到的,而能够发现、挖掘好的素材、构想巧妙的本领,是学不来的。这源于多方面的积累和修养,要靠灵气。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得到的。同时,作品不是煞费苦心就能想出来的,要靠灵感。而好的创意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在绘画过程中,我一般采用的是用坦培拉这一古老的绘画材料、严谨写实的手法。时间由一两个月到大半年不等。在这中间是非常快乐又煎熬的过程,直到作品完成的那一天。因为艺术创作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要经过刻苦的努力劳动。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必然饱含着艺术家的心血,不但能感动自己,更能和观者产生共鸣,引人入胜。
在创作之余,近几年也喜爱随手画一些风景、静物题材的作品。这次展出的就是我的部分写生作品,这些画或写实,或写意,信手为之,自得其乐。“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每每读到辛弃疾的诗句,心神不免激荡。我画青山,青山见我,与其说在写生风景,不如说是在享受用色彩描绘的过程。风景在我的眼里,和我的创作并无二致,对我来说,都是在平凡的物事里描绘着自己的感受。虽然这些作品只能作为信手为之的随意之作,但这种日常生活里的写生,也恰恰反映了自己心底的情结,即在平凡的琐碎生活里寻找不平凡的美……
“88号”系列活动,是借用文化东路88号山东师范大学的门牌号而来的。前期已经和同事朋友们举办了四次展览和艺术活动。这一次恰逢学校70周年,我个人的油画写生展就继续沿用了“88号” 这一个符号,希望我们能一直坚守,不忘初心。
展览时逢感恩节,就用这个展览感恩自己艺术道路上的一直关心我的师长,感恩一路陪伴的朋友,正因为你们的支持,有你们的肯定,才让我更加坚定的继续前行!
——苏利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整束待发 板上坦培拉 200x122cm
硝烟渐去 板上坦培拉 200x122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