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敬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分享到微信


齐敬峰


1979年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

济南市市中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

山东师范大学当代水墨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水墨画院青年画院专职画家;

济南美术馆(济南画院)特聘画家;

山东画院青年画院特聘画家;

李可染画院特聘研究员;

鲁东画院副院长。


色墨立精神 写胸中奇崛


文/齐敬峰


行旅于溪山间,游走在传统古典影子与当代文华洋流中,传承与现代、出走与归来,徜徉兼独步,兴尽晚归舟。


齐敬峰 山水之间

17cm×55cm  纸本水墨  2020年


“笔墨当随时代”绘画风格取向与创作者的成长经历、生长环境息息相关,也是绘者的个性智慧灵性特质所浇筑而成。在经历专业学习的锻炼和培养,生活中的挫折和淬炼,寻找自我独特的存在感。在作品创作中积极探索,逐渐追求作品的装饰性、平面性和现代的形式感。回望创作渊源,以“胸次宽阔”和“兼收并蓄”可以形容概貌。学校求学经历中本科阶段选择了装饰绘画专业,主要以西方当代绘画为主的研究方向,在此阶段主要开拓了思想的开拓性和创新意识,追求画面的形式感和现代感,训练造型的意象性,加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结合综合材料的质感,通过各种积累慢慢追求“有意味的形式”为创造目标。硕士研究生期间主攻壁画专业方向。本科的专业学习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炼和强化。壁画专业学习要求打破专业界限,融会贯通,博采众长。首先增加了传统壁画艺术的学习和临摹,汲取中国传统绘画的营养。多年研究壁画、岩画的经历,自然的将上古岩彩、敦煌壁画等诸多能提升国画亮色的绘画元素引入创作;在平面化造型、强烈的装饰性色彩和浪漫优雅典型的手法相结合,受益匪浅。慢慢将自己的审美取向转向了装饰性和平面性。整个学院专业学习中慢慢融合,将现代的综合绘画艺术的理解与壁画专业当中的装饰性元素注入当代水墨创作中。慢慢明晰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创作理念。借古以开今、师古为上乘,不断觅得新鲜又饱满的多元文化交集之收获。


齐敬峰 浮云散

22cm×55cm 纸本水墨  2020年


毕业后于高校任教,教学相长,教学与创作相结合。重点从事壁画教学,研究壁画的历史与变化,从事壁画的创作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同时与学生互动,接受学生带来新时代中观念和方式的冲击,积极转换教学思路并反馈在创作之中。二者相辅相成,教学相长,在此过程中完成教学与创作的共同提高。追随时代步伐,更需要向名师学习,寻找当代水墨的更多可能性,攻读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拜于姜宝林老师门下,积极学习“既要笔墨又要现代”的创作理念,结合自我学习和教学的经历,慢慢形成自己的艺术创作风格。继承传统笔墨情怀同时呈现当下社会人文关照和时代观念,使得作品兼具意趣美、形式美和装饰美。


齐敬峰 潭门老渡口

50cm×45cm 纸本水墨 2017年


张璪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荆浩在《笔法记》中先是“遍而赏之”,后“明日携笔复又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黄宾虹提出“法古而出之以新奇;新奇云者,所谓狂怪近理,理在真山水中得之”。古人都尚且强调写生的重要性,强调生动的自然形象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作品才会在不同的时代产生独特的艺术面貌,推动了中国水墨画的发展与传承。清初四王反其道而行之,忽视自然真态,将古人创作山水搬迁挪后,失去艺术的生动与感真。因此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我将写生与创作相结合。也学古人“搜遍奇峰打草稿”。足迹遍布黄河上下,古村深岭,山川内外,于广袤自然中寻求自然独特的地域风貌,着眼兴趣点、寻找写生素材,以自己的水墨语言描绘风土民俗。鲜活生动的山山水水,经过艺术处理、表现后变成一帧桢绘画图卷,艺术的魅力便一而再、再而三的出没于其间,展现一个有感于生活、有感于人生的真实性和生动性,通过自己的笔墨呈现给大家。常写常新的不尽源泉不断纷至沓来,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自己的创作面貌。


齐敬峰 潭门码头

50cm×45cm 纸本水墨 2017年


继承与创新,在教学中研究,在创作中探索,追求自我面貌的普适性与独特性。画面中的山山水水,弥漫着奇丽壮美的色彩氛围;天空云彩变化微澜涌动,山体刻画的块状墨色渐变,计白当黑,疏密相间。力求具象向意象的视觉性色彩迈进,融入自己的新体验、新感受,在视觉的新奇感受中创作着个性化的艺术样式。大胆选择了大面积彩墨晕染的瑰奇天地效果,意象山水图式间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壮观神奇的面貌。《静变》系列彩墨山水,构图突破传统山水画“高远、平远、深远”的要求,平面化处理,营造整体感和平面性;画面空旷、广袤、静匿、神秘,形象似真似幻;色彩浓烈,追求装饰性和视觉冲击力。于无声处听惊雷,奇诡的五色行经处,力求山水之间呈现原初的大美无言;《天荒》系列,皴擦点染、水墨淋漓,似真似幻,色墨交融,形色交织。似在高山大川间呼唤着地老天荒的生命本源,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神秘而激昂地“写出胸中一段奇”;《白桦呓语》系列则于皇天后土的层峦叠嶂里聆听万物生长的强音号角。白桦树形态婀娜婉转、葱茂倔强;树身的“眼睛”似笑非笑、似睁似闭、似看非看,呈现神秘、峻刻的韵味。天高地迥,觉自然之神工、造化之奇穷。伫立画前,希望观者会不自觉的沉醉于作品恣肆奔放的色墨水晕渲染氛围。


齐敬峰 九华山远眺

50cm×38cm 纸本水墨 2018年


“山水以形媚道”,这是水墨创作的第一要旨。古典大道隐现其间,现代构成的笔墨、光影效果掩不住我对中华高古神秘文化源头的那份追寻、溯源尝试。在手绘画卷的过程中,自己笔下力求营造一份浩然正气:“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同时着重整体气氛的营造,而不拘泥于局部细节的步步到位。“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作品色彩的强烈对比或映衬,水墨的高度晕染和挥洒,追求高蹈出世的精神所在,类似天翻地覆慨而慷的面目、燕赵悲歌的高亢情节,也都是我的绘画急于追求的内在特质,也从不同侧面体现着对国画山水“畅神”的向往。


齐敬峰 九华山远景

50cm×38cm 纸本水墨 2018年


我喜欢色彩,力求在作品中体现色彩的魅力。皴法和描绘,甚至精巧的谋篇布局列阵,已经退而居其次;相反,色彩和意象成为主导。中国绘画的色彩意识,早在晋宋就有两大清晰倾向:一是本土色彩意识,这是建立在墨与色的关系中的平面的色彩意识,原始先民已经在彩陶中体现出来。另一类是从西域传来的色彩,受古希腊影响,以色彩去努力展示物体的凹凸起伏。宗炳的“以色貌色”、谢赫的“随类赋彩”沿续平面色彩主流趋势。继承古人精华,结合自身喜好,自己山水作品更明晰在色彩明暗、起伏对比中表现大千世界的山峦雄浑、河川瑰奇;积墨叠色间,似有万千种厚重生命力融汇入肌理。


齐敬峰  卧游天地

68cm×37cm 绢本水墨 2020年

除却东方绘画语言的浸润,作品中也能寻到西方绘画的影响。如透视、解剖、光影、明暗法、色彩学的基本原理,自己的方式在中西绘画在做出尝试。达•芬奇曾如是说:“有种透视,透过浓度相同的大气观察远山,就见它发蓝;就和太阳徜徉在东方时,周遭皆红艳一致”,色彩的相互影响在传统中国绘画中一般是忽视的,而我在水墨的创作中强化了色彩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构图也经常打破传统的三远的模式,以独特的角度和方式去寻求新的视觉体验。同时将具象的自然物象与抽象的意味结合,似真似幻,在具体的形象中传达意象的内在体验。综合因素在创作中营造意象的个性艺术符号,更重要的尝试融入自我个性的新体验、新感受,在视觉的新奇感受中创作着个性化的艺术面貌。

综合自己的学习和创作,秉承“既要笔墨,又要现代”创作理念,逐渐明晰自己水墨创作的艺术追求,概括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装饰性、平面性、具象与意象性、形式感。淡化题材与内容,并且逐渐开始将山水、草木、风景等融合为一的尝试。强化色彩与形式,加强笔墨的趣味性与现代感。《静变》《天荒》《白桦》、《黄土画迹》、《清风荷影》系列作品都在彰示着、诉说着、印证着自己艺术的追求与探索。同时自身在学习传统绘画的精要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笔墨功力需要弥补,色彩和水墨的结合的不够到位,具象与意象的处理也显得稚嫩。整体面貌不稳定。很多方面需要提高,风格尚未形成,前路漫漫。

南宋邓椿《画继》中曾言:“画者,文之极也。故古今之人,颇多著意”。绘画者,必应立论成文,以记录所思、所感、所得。匆匆成文,不当之处甚多,望诸位师长方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