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朝晖:1968年生于山东济南,祖籍青岛即墨市。1991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2009结业于中国国家画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协理事,山东省第十一届、第十二届政协常委,中国致公党书画院副院长,荣宝斋画院特聘教授,山东省美协山水画艺委会副主任,山东师范大学特聘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画院创作部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修班导师,第五批齐鲁文化英才,山东画院青年画院院长。
读画
读常朝晖山水画有感
前段时间,常朝晖从邮箱里发来他近几年山水画二十几幅,嘱我写篇文章给他,说“正在出版新画册”。后来,我看了这些电子版,发现不知怎么落笔,没见原作,并没有什么感受怎么写呢?然后,我回给他电话,“得等等,抽时间见见面,看看原作”。9月中旬,约到他,我去了一趟济南,到了他画室,聊天,喝茶,吃烧烤,看了他现场画画写字,知道了他的把式,第二天,恰好又去了山东省美术馆的展厅,有他参加的一个展览,其中有四件条幅,看过之后便有了一些心得。
关于常朝晖的人和作品,我已经有些陌生了,相识许多年,但见面太少,彼此还是有交情,我相信他一直在努力。之前的时间,或许是关于他个人的一些趣味,关于他自己在艺术上的追求,我慢慢的变得有些模糊,我觉得这是一些难点,感觉上,他最大的特点就是用细笔画大画,不管幅尺大小,他总是一个小笔头,慢慢悠悠的在纸上实现它的精神理想,那些勾勒,那些泼墨和积染以及纸上的留白,往往奇异无比,形式上总是造得出一份氤氲感,带着神秘意味,总让读者看上去不是那么太明白。他的山水画有一些朦胧意识,显示出一种朦胧的意境。
常朝晖有画大幅作品的优势,也在于他做事比较耐心。比如《中俄万里茶道》,就是一幅恢弘壮阔的大山水画,它是用一种深远法来构思,将古之茶道渲染成主要命题,而整个画面里的城市、山峦、霞光、云彩等等,成为衬托之景色,以景的空蒙意幻使画面里的运茶商队成为主要的画眼。远处的白山与城中无数的瓦檐形成对比,浓稠中与虚淡的对比之下,形成的画面结构显得非常的丰富,与深邃细密处,也能让读者通过整个画面从半空上看到整全景,呈大气势,大格局,确又能大而不空,细而不繁,深而不稠,沉而不闷,虚实得体,主次分明,恰似漫漫长夜似秋水,悠悠驼铃穿边界。中间的长跋也印证了这种叙事般的山水写照,借景抒情,越山拨云,通达域外。以文化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幅非常绝然与形色造境于纸上的妙品。而另外一幅《祝圣桥魁星楼》写生稿非常的纯粹,以淡墨来施纸,并非用颜色混搭。此图如见中所见,但塔楼与桥的关系处理得较为错落,横竖之间使得画面就非常的有力度。从细致的塔楼勾勒繁复的程度里,可以晓见作者对自然观察的入微以及画中山色的表达有相互映衬的作用,铺陈之时也比较注重韵味,虚与实相间,让景观在画中有松脱的气质,加上对桥下的水和石的勾画,疏密开合非常明显,画中间部分与远山的低度处理。正合上跋文内容以注入文气,虚虚实实,淡淡而出,将此境造出的一番无穷趣味来。
沂蒙春早 190cm×560cm 纸本设色 2021年
常朝晖在创作与写生之间,他有自己一套,比如在写生中,他面对景观,面对现实的这样一些丰富的结构的内容,他会有所取舍。正如他在蒙阴写生的数件作品中,提到了写到了一款非常有意思的跋文,其中说“刘三哥农家的小院中,我们喝茶吃西瓜,聊天的地方。”就是他体验过,此时此刻在此时此地的景观与当地人有着非常好的融洽度,而画面所呈现的是写生状态,而并非主观创作。其实,用散锋笔法开拓于纸上,比如,用一根线在不同区间里造得出树木寒林,以及近景中和远景中的那份松脱笔意,表达的是一种魂魄安然的自然状态,让画面气息浑然一体,而画面中所取舍过来的物象,比如茶摊、椅子、房舍、石头、盆景等,在画面上占有的内容并不是如实的表述,而是有选择性的在若隐若现中,穿插过程中间,使得这些内容有非常好的关系。无论是大面积的铺染和细心的勾勒,那重重叠叠的画面感,使得现场变得非常的入画,在画面上有非常好的味道,但这样的手法又使得画面在气息上更具山野味,更加的质朴,更加的如同沂蒙山茶味道一样,还有沂蒙山的煎饼一样的那么纯粹的味道。其中《沂蒙春早》的作品也是同样的手法,展现出一种恢宏的气势,在朦胧与精益之间映衬出一片开阔的画面。右边的开阔和右边的重叠,主次与结构上成为跌宕之势,白云穿梭在其中,悠然自得,此意象将沂蒙山早春的那种自然状态,以自然之法和自然之参会于画面,用极度丰富的色彩造就出幽冥之境,实景中的树木、房舍的形,正好成为这幅画面的特色。沂蒙山的建筑结构,在山水画面中的作用和本能特色,那悠悠远山归,奇曲白云飘的沂蒙山色,那远山中的留白与瀑布溪水,让画面活泼的成为成为自然自性,气韵无限。
我认为,一个画家坚持自我很不容易,常朝晖的主观意志用在画画上还是很有特点,善于在纸上造境,也并非是那种眼前的景,是可以将自然中间的景象改变成纸上的画面,纸上的自我,这种能力的培养确实在岁月长河里积累而成。他喜欢的是那种入微的情志与对山色朦胧中充盈的不确定,随行而造,随意而为将山野丘壑的浓郁之气息与神秘感放在心里,画入纸上,而大幅度的创作作品犹难做到,他却能在细心的勾勒施染中把功夫下足,既有松脱的笔墨,又能整体上做到画面有气势感。正所谓:“进精微能致广大”。他即使写生时也带有许多意外给读者,这种创作,叫做生机的能量,也正是创作者的成功密码。